Intelligent Track engineering of Rail and Rapid Transit
特刊简介
新一轮的科技突破和产业改革对新时代铁道工程提出了进一步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新时代对现代轨道进行精细化设计、科学养护的理念,在追求铁道工程建造-运营-维护一体化管理驱动下激发了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由此,轨道工程亟需将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健全轨道结构的精细化设计与施工、更新轨道结构伤损的快速维护策略、提升维修装备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并推动先进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赋能项目全过程,精准把控轨道结构全生命周期的服役能力,进一步升华轨道建造和维护的标准化和技术水平。
本期特刊拟涵盖高速、重载和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智能化设计、施工和维护的最新进展。包括轨道工程大数据分析、结构健康监测、巡检机器人和轨道养护维修等方面的各种应用,以及轨道设计、施工和运维方面的先进智能技术(例如数字孪生、BIM、计算机视觉等)。
特刊主题
本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特刊旨在征集有关智能轨道基础设施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的稿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高速、重载和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智能化设计
高速、重载和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智能化建造
高速、重载和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智能化维护与管理
铁路轨道工程大数据智能分析
轨道结构健康检测技术和巡检机器人应用
轨道工程服役问题的创新理论分析方法
轨道工程设计、建造和运维先进关键技术
特刊编辑
任娟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詹天佑铁道科技术青年奖与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获“天府青城计划”科技菁英、“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与维护”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长期从事无砟轨道结构设计理论和服役性能优化研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等4项科技奖励。
Erol Tutumluer,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正教授教授兼国际事务主任,Abel Bliss荣誉讲席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中南大学),现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ISSMGE)交通岩土专委会(TC202)主席。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2021年度Carl L. Monismith讲座荣誉报告人以及2020年度 James Laurie大奖获得者,2019年度湖南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交通岩土工程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承担各类项目10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担任《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期刊主编。
蔡小培,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系主任、铁道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铁路轨道力学行为与健康管理方面的研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计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詹天佑青年奖、茅以升铁道科技奖等。
杜博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做访问学者,现就职于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北京脑科学高精尖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时空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工程大数据。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TC Member,SIGKDD、AAAI等多个CCF A类会议SPC/PC,TKDE、TITS等Q1期刊审稿人,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会青年专家委员、中国铁道学会高速铁路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
黄海,宾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研究生与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土木工程专业,现任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阿尔图纳分校, 是宾州州立大学铁路交通工程系的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近500万美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毕业了7位博士和3位硕士。在顶级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包括:VSD,TRR,JCBM,和 ASCE)发表过100多篇论文,做过超过20多次的学术报告和主旨演讲。2017-2019期间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铁路交通委员会 (RTC) 主席,目前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TRB铁路维护委员会秘书委员、铁路结构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同时担任中国铁道学会标准化(轨道)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钱于,南卡罗莱纳大学土木工程系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轨道结构实时监测,计算机视觉和边缘计算,道砟性状分析和养护,以及智能城市中轨道交通信息与其他交通系统和智能安防系统的整合。发表SCI 期刊论文60余篇,会议论文50余篇,曾获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TRB)最佳论文奖,GeoShanghai最佳论文奖,南卡罗莱纳大学突破之星(Breakthrough Star),南卡罗莱纳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杰出研究奖。担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轨道交通委员会(RTC)秘书、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TRB)铁路结构委员会(AR050)委员。主持美国科学院(NAS),交通部高校研究中心(UTC),联邦铁路局(FRA),美国铁路协会(AAR),纽约地铁(NYCTA)和华盛顿地铁(WMATA)等资助逾250万美元的多项科研项目。
肖源杰,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速/重载交通岩土工程、轨道-路基动力学分析与性能提升技术相关研究。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2部。现为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ISSMGE)交通岩土专委会(TC202)委员等,担任《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公路学报》和《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客座编辑、青年编委和英文编辑。
国巍,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抗震研究所所长,振动台实验室主任。是国家优青项目、湖南省青年科技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获得者。致力于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抗震减震、智能实验室与智能建造领域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速磁浮重大项目等50余项。发表论文190余篇,SCI论文9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3部,主/参编标准10余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投稿说明
提交截止日期:2022年8月31日
ITI 期刊主页:https://academic.oup.com/iti
投稿主页: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ti
投稿说明:请在 ITI 期刊主页注册账号后按照说明完成提交步骤。所有通过预审的文章都将经过同行评审,被录用的论文将在期刊上连续发表(一经录用),并将被一起列举在在线特刊网页上。欢迎投稿研究和综述论文,作者指南和提交手稿的其他相关信息可参见说明网页:
https://academic.oup.com/iti/pages/general-instructions
本期特刊的其他相关信息可参见特刊说明网页:
https://academic.oup.com/iti/pages/intelligent-track-engineering
关键词
- Track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期刊简介
Online ISSN: 2752-9991
Editors-in-Chief:
Ping Wang & Yi-Qing Ni
ITI是由西南交通大学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创办的英文国际学术期刊。杜彦良院士、郑健龙院士和Richard Bathurst院士任期刊荣誉主编,西南交通大学王平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教授任共同主编。
ITI着力于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和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架设科研桥梁,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方向:绿色、智能设计与建造、检测、在线监测和无损评估、养护维修、韧性研究、运维决策与管理、工程地质与生态地质。所有文章免费在线开源发表。
官方主页:https://academic.oup.com/iti
投稿主页: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iti
特刊主页:
https://academic.oup.com/iti/pages/intelligent-track-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