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建立了我国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体系,领导了我国时速250公里、350公里系列高速铁路道岔的研制;探明了无缝道岔与桥梁等基础间的约束机制与作用规律,解决了高速道岔应用于不同基础结构上的适应性难题;形成了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体系,解决了高铁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轨道平顺状态诊断与高平顺性长期保持的技术难题。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发表SCI文章15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其中《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获得中国图书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建立了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理论与方法,指导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研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出版专著4 部,获得专利5 项,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5项。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973计划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理事。创建了高速铁路路基长期变形状态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了基于行车速度的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纳入了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规范并广泛应用。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获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建立了我国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体系,领导了我国时速250公里、350公里系列高速铁路道岔的研制;探明了无缝道岔与桥梁等基础间的约束机制与作用规律,解决了高速道岔应用于不同基础结构上的适应性难题;形成了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体系,解决了高铁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轨道平顺状态诊断与高平顺性长期保持的技术难题。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发表SCI文章15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其中《高速铁路道岔设计理论与实践》获得中国图书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2018年四川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西南交通大学“扬华学者”、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ISSGE)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委员会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澳洲国家自然基金及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70余篇,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和岩土工程主流SCI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代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发表(含录用)SCI论文77篇,EI论文28篇,Google学术他引3800余次。发明专利24项(含申请中),包括7项美国专利及17项中国专利。软件著作5项英文专著2本,中文专著1本。